想象教学要注重趣味性
——上海同济黄渡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营
4月11日上午,上海同济黄渡小学邀请语文教学专家周惠珍老师来我校指导。顾依婷、万佳雯老师分别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宇宙的另一边》(第一课时)、《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校内四年级的青年老师一同参与听课、评课。
课堂实践
三下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顾老师通过猜一猜文人泰戈尔、谢尔等人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思考自己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顾老师精心设计了“我的想象世界”学习任务单,通过导入环节鼓励孩子们进行想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方法,教会孩子们如何丰富自己的想象,如何把自己的想象说清楚说具体。真正做到了讲练结合,为孩子们进行想象习作做足准备。万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感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之处。
专家点评
课后,周老师充分肯定了顾老师、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能力。此外,顾老师针对想象习作单元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指导。
一方面,想象单元务必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想象时无压力、不吃力。这种趣味性既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也通过教师的课堂过渡语进行体现。在揭示课题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问孩子们读了“我变成了一棵树”课题后,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知道的,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另外,教师的过渡语要紧紧围绕“想象”进一步提问,利用想象巧设过渡语,而不只是针对课文的内容,比如“故事中有哪些想象很有趣?”、“如果你也想变,你想变成什么?你会怎么变呢?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从教师语言表达上让孩子感受到想象是有意思的。
另一方面,周老师还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切勿忘记回归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主人公在变成树的过程中有哪些心情上的变化。通过品读“我真想变成一棵树”、“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体会想象给我们带来了的乐趣。
最后,周老师针对板书设计进行了指导。合理利用“鱼骨图”,梳理课文内容、层层递进地指导想象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本次指导为我校中高年段青年教师想象习作单元的教学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相信各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弥补教学上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